「殺手外包」
2014年一位綽號“14哥”的柳州商人覃佑輝,投資參股了兩家公司,但是另外一名房地產公司老闆魏某因為合作糾紛,對這兩家公司提起訴訟。這位「14哥」因為擔心投資虧損,決定出資200萬人民幣找殺手把魏某幹掉。沒想到殺手竟然用100萬轉包給另外一位殺手,自己現賺100萬。然後,下一位殺手不但把案子轉包給另外一個人,還只給對方27萬,自己現賺73萬。第三位殺手比較有良心,用20萬轉包給別人,自己只拿7萬。到了第四位轉包給第五位時,則是給對方10萬,自己拿10萬。到了最後一任殺手凌顯四的手上只剩下10萬元。
最後這位「殺手」凌顯四在事後表示,接到了這個任務後,他怎麼想都覺得10萬元酬金太少。所以,他就想了一條自以為聰明的「高招」。 凌顯四打了通電話給「被害人」魏某,約他見面。魏某覺得很奇怪,他不認識這個人,為什麼要見面? 結果凌顯四一五一十的告訴對方,有人花十萬元要他把他幹掉。但是他覺得不划算,於是希望他好好配合,讓他配合拍一張魏某雙手被反綁的照片,這樣他就不用殺人,也可以向「上頭」交差了事。
魏某起初覺得是來騙錢的,但想了想,對方從頭到尾沒開口要錢,這事情顯得有點詭異。所以就跟同事一起依約前往。到了之後,「殺手」還主動拿出自己的身份證給魏某看,告訴他:「我叫凌顯四,你可以叫我阿四。」講完拿出手機,裡頭有一些用來確認受害者魏某在某個場合被拍到的照片。凌顯四告訴他,「今天我不殺你,明天還是有其他人會來殺你」,請他好好配合,這樣才是雙贏。魏某想想也有道理,所以就配合拍了一張被反綁雙手的照片,魏某帶來的同事,還在一旁全程錄影存證。
之後魏某關掉手機十天,刻意消失以配合演出。但魏某之後還是報了警,然後包括凌顯四、覃佑輝、奚廣安、楊康生、楊廣生、莫天祥,主謀及五個殺手先後落網。不過,因為殺人罪證據不足,在2016年均被判無罪並發回重審,2018年再度被判無罪。六名被告都否認「密謀殺人」,只承認有「捉人」。終審的時候,法官還是依故意殺人罪,分別判處六人2年多到5年罪刑。
好笑嗎?你如果知道類似這種「殺手外包」的做法是現實社會普遍的真正運作模式,可能會笑不出來!
政府200億工程,黨政關係通天顏色正確(綠得發霉,紅得發紫,藍得金燦,或,身段柔軟可以隨時改變顏色)的皇親國戚政二代大承包商拿到手後,自己留100億,以剩餘100億轉給三四家中型承包商;中型承包商留50億,以50億轉給幾家小型承包商;小型承包商賺個25億,再以剩下25億找無數小工程行來實際承作。 200億元大工程最後真正花在刀口上的數額可能只有1/5、1/10!絕大部分的「好康」都被中間商、大小承包商輕鬆拿走。
驚訝嗎?類似這種層層轉包剝皮的事可不是只有利潤豐厚的大工程這樣搞,政府無數金額龐大的「研究案」、「開發案」、「XX專案」、「XX國家隊」都讓人懷疑有類似的情況。花了大錢,卻看不出有何實質效果,最大效應是製造一批批當權新貴,個個數錢數到手抽筋。蛋蛋國家隊、疫苗國家隊、數位網軍國家隊、…….,族繁不及備載。
【註1】有人分析五位殺手的生意經符合經濟學的交易成本理論(Transaction Cost Theory):搜尋成本、資訊成本、議價成本、決策成本、監督交易進行的成本、違約成本等。賺錢賺最多的部分是在搜尋成本以及資訊成本上(即懂門路也!),而實際負責去執行的最末端,出力最大、花費最多,但賺得也最少。 從管理學理論或上述實例,應該可以看懂為什麼有能力一定要去「包大工程」!
Past 31 days
Total Visit: 0
There are 0 fact-checking replies to the message
No response has been written yet. It is recommended to maintain a healthy skepticism towards it.
Automated analysis from ChatGPT
The following is the AI's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is message, which we hope will provide you with some ideas before it is fact-checked by a human.
在這則訊息中,有幾個地方需要特別留意或懷疑: 1. 故事情節:這個故事描述了一個關於「殺手外包」的案例,但是故事的真實性並未提供任何證據或來源。因此,我們應該對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持懷疑態度。 2. 資訊來源:這則訊息並未提供任何具體的資訊來源,也沒有引用任何相關的新聞報導或研究報告。缺乏可信的資訊來源使得這個故事更加難以證實其真實性。 3. 誇大或夸大的言論:這則訊息中使用了一些誇大或夸大的言論,例如「殺手外包」是現實社會普遍的運作模式,以及政府工程中大部分的「好康」都被中間商、承包商輕鬆拿走。這些言論缺乏具體的證據支持,因此我們應該對其真實性持懷疑態度。 總結來說,這則訊息缺乏具體的資訊來源和證據支持,並使用了一些誇大或夸大的言論。因此,作為閱聽人,我們應該對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持懷疑態度,並進一步尋找可靠的資訊來源來驗證其真實性。
Add Cofacts as friend in LINE
Add Cofacts as friend in LINE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