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的學生:從「桃園藻礁」事件,我們可能學到什麼?

十多年前有一晚,某高層人士,請我晚上去喝喝茶。我到了之後,才知道那茶是「普洱茶」,我喜歡。

閒談之後,他問我一個問題:「張教授,你在工程界多年,台灣的公共工程、土木工程、與建築,一直做的很爛,很醜,爭議多,你認為關鍵的問題出在哪裡?
講最重要的一點就可以。」
我說:「關鍵出在台灣的工程案子,長期以來
設計費3%,營造費97%。設計時比較需要頭腦,營造時比較需要勞力,用到頭腦的比例太低了。」
他沈默了一下,再問道:「張教授,合理的設計費比例,應該多少?」
我說道:「一般地型的工程案,合理設計費應占12%,特殊地型的工程安全,合理設計費應占24%,要用心的收集資料,用力的想,嚴格的要求。」
我離開後,過了一陣子,他又請我去喝茶,
見面後,他說:「我努力過了,工程設計費提昇到6%,必要時可以到9%。」
我說:「謝謝,這會有改善,但是關鍵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早期,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有個很棒的教授叫徐世大(1895-1974),他寫的「大壩工程學」是許多學生要認真讀的課本。他是石門水庫的規劃與建造者,他教導學生「工程的『定點』最重要,要仔細的調查,再決定。」我是他影響的學生之一,本文,是這觀點來論述的。

看問題的焦點

「桃園藻礁」事件發生時,許多學生來問我:「老師,要怎麼看桃園藻礁案?」我說:「我的看法與報紙、媒體登的不同,我始終不認為這是『環保與能源之間的拉扯或抗爭』,也不是要站在哪一方的問題。而是臺灣工程制度的偏差,不用心設計,偏重施工,衍生的問題,再用政治的力量,去彌補其間的利差。」

為什麼世界上的藻礁海岸極為稀有

產生「藻礁」的海岸,世界上非常少,極為寶貴的天然地景。「藻礁」的形成,需要極特殊的海洋-河川-山嶽地質的組合,我們人工無法複製這樣的地型、地貌。讓我從基本的學理來說明:

第一, 從「海洋波浪動力學」(coastal wave hydrodynamic)的觀點來說明。產生藻礁海岸,需要有合適的海浪力量、合適的海水深度、合適的海底底床的坡降、合適的潮汐高度,與合適的海岸地型、地質、彎曲度、結構強度,剛好達到平衡,才會產生。

這需很長的時間,才會讓藻類在石頭間,脆弱的固結力,能夠在海水-陸地之間強大的機械應力(mechanical stress),有力學的互相抵抗,剛好達到穩定。

改變任何海洋與海岸陸地,任何的港灣工程,若更動這長期累積產生的平衡,就會使之平衡的力改變,藻礁隨之失去。

第二, 從「岩石的結構與形狀」來說明。藻礁的形成,與陸地岩石的結構與形狀,太有關係了。石頭要夠圓,夠大,夠硬,海浪沖刷時,才能減少其表面摩擦力,能留在海岸邊夠久,可以讓藻類覆蓋,不會一下子就被海浪帶走。

因此世界上泥岸、砂岸都不能產生藻礁,岩岸才有一點點的機會。要擁有這一點點的機會,要有那種大小、硬度與形狀的石頭,只有「桃園」的紅土石礫層,才有這樣的石頭。

除了新北市的三芝、萬里、石門有非常零星的藻礁,台灣其他的海岸都沒有藻礁,也不可能有,因為沒有桃園台地上,那樣「剛剛好」大小、硬度與形狀都配合的石頭。

這就是桃園海岸線,有無與倫比可愛的地方,是臺灣別的縣市無法重複。

第三,從「海水的溫度、鹽度與營養源」來說明。我不是海洋藻類學的專家,但是我知道,要有獨特的海洋溫度、鹽度、澄清度、硬度與營養源濃度的條件,才能讓足夠的藻類生長、沈降與附生在石頭上,使其細胞的大小,細胞壁的強度與細胞間的聯結,都可以滯留石頭間,產生超過海水沖刷的聯結力,才能逐漸形成藻礁海岸。

藻礁的價值無法取代
藻礁的內部,是充滿各樣大小的孔隙,與孔隙間有無數的通道聯結,成為海洋數不盡生物的避難所、產卵的所在、棲息的空間、與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獨特環境。

藻礁是給孩子海洋教育的最好教室,是臺灣面對逐漸加劇的氣候變遷,是濱海消浪的所在,是桃園地區天然防災的堡壘,與海岸的保護等。

藻礁是教導學生的平台

2002年,我擔任台灣大學第一屆「生態工程研究中心」的主任,常帶學生到不同的海邊,認識濱海生態系的美,現地教導海洋流體力學,與海岸結構穩定等,其間,我們也到桃園的藻礁。

我要學生蹲下來,知道怎麼看,怎麼欣賞,怎麼體會這世界少有的珍奇,在臺灣。要看一道又一道的潮水,打到藻礁,分成千萬道的小水流,進入藻礁千萬個孔隙,發出聲響,激出氣泡,像是貝多芬「英雄」交響曲的某個片段,為這些藻礁海岸之美的歌頌。這樣的珍奇,我們學工程的人能復製嗎?

我知道我的學生,將來會成為工程師,或其他行業的專家、領袖,我期待他們認識「美」,喜愛「真」。無論有多少知識,多少經驗,面對海洋環境,錯綜複雜的關係,有一份謙卑還不夠,還要謙卑、謙卑、再謙卑。

最好不必施工,若要施工,必須保有細膩,仔細設想,與人溝通,而非莽撞,成為殺手。

為什麼不花腦筋去設計的問題所在

我對桃園藻礁的議題,教導我的學生,關鍵出在整個台灣的工程生態很不好,設計費的比例不合理的低。我的期待是,藉由桃園藻礁的思索,更多人可以成為「頭腦清楚的公民科學家」,亦即遇到問題,先不動氣,冷靜分辨,我相信這是媒體消息充斥,相互攻擊,叫人紛亂,給人紛擾的時代。我們要有自己獨立思考,保守不人云亦云的空間。

錯誤的工程管理制度不會產生正確的結果

讓我再說一遍,桃園藻礁不是環保與能源孰重孰輕,是制度的問題,錯誤的制度。不看重調查、思考、設計,強調施工,產生的工程,一定一大堆錯。任何一方都可以問這問題:「決定工程要經過藻礁,是花多少經費比例去決定的?」你們就知道答案了。

更高價值的持守

桃園藻礁的類似案件,以前已經發生很多次了,類似桃園藻礁的事件,以後還會持續發生。我們打開臺灣地圖,西海岸的天然海岸,所剩已經很少。只要有工程,就從天然海岸線下手。

我學習的專業,是為了國家。國家的著力,是為了財團或工業,有些財團與工業為國家賺錢,不一定都是負面的,但是科學知識的應用,與國家的利益,不是一對一的函數時,怎麼辦?

同學,我要告訴你,成為一個科學家,就像長在臺灣山上的「緋寒櫻」,要葉子都掉光,才會花開燦爛。留在一個不太乾淨的領域工作,充滿試探、誘惑、與不正當。要不同流合污,是因為,我們要有更高忠誠的對象,這是一個知識份子的十字架。

關鍵問題在那裡?請多花一點腦筋,在工程的定點與設計。幫助國家這樣的案子,請提高設計費的比例吧。

不要太快為不當的工程管理制度,與不合理的經費分配之下,產生的案子背書,其實工程師也是無奈。請珍惜台灣,才是愛這土地與人。

同學,我多次告訴你們學流體力學很有用,這裡就是一個教學的例子。
Past 31 days
Total Visit: 1
Comments from people reporting this message

出處? 2021/5/25文章 https://www.facebook.com/wenlian.chang/posts/3865573330217453

There is 1 fact-checking reply to the message
MrOrz mark this message contains personal perspective
originally written by MrOrz
這是台大生工系退休教授張文亮老師,在 2021/5/25 發表於個人臉書的文章;其內容將焦點放在做工程應有的價值持守。

針對三接遷移公投案正反方的爭點與資料,公視另有資訊查核可供參考。

Opinion Sources

張文亮老師臉書貼文
https://www.facebook.com/wenlian.chang/posts/3865573330217453

2021/12/13 時話實說/辯論爭點整理與剖析:關於藻礁和三接,我們知道什麼?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57823

時話實說/辯論爭點整理與剖析:關於藻礁和三接,我們知道什麼?

有話好說邀請「三接遷離」公投案正、反雙方同台辯論,並與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台灣科學媒體協會合作,針對辯論內容進行爭點整理、資料脈絡的補梳理與查核,製作成「時話實說」系列,提供完整的議題解析與對話。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57823

The content above by Cofacts message reporting chatbot and crowd-sourced fact-checking community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4.0 (CC BY-SA 4.0), the community name and the provenance link for each item shall be fully cited for further reproduction or redistribution.

Add Cofacts as friend in LINE
Add Cofacts as friend in LINE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