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打針打大腿、屁股、右手(不要打左手:陽明大學教授說打左手離心臟太近易引發後遺症尤其是心肌炎)
Past 31 days
Total Visit: 0
There are 3 fact-checking replies to the message
Lin mark this message contains misinformation
originally written by Lin
假的。如果要打在肌肉,打在手臂或者是屁股或者是大腿,基本上都沒有不行,但打在手臂就是最簡單快速方便的做法,左右都可以。
疫苗注射屁股通常不需要脫下整條褲子,但會需要露出臀部一部分上方的肌肉,請自行斟酌,實際上仍是打在手臂動線比較快速。

這種肌肉注射的疫苗,基本上注射後不要去揉,讓身體慢慢產生免疫反應就可以。跟什麼注射位置離心臟遠不遠沒什麼差別。

References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600903
volunteer mark this message contains misinformation
originally written by volunteer
這種肌肉型注射的疫苗,注射位置離心臟遠不遠沒什麼差別,打在手臂是最簡單快速的方法,注射完後不要去揉,讓身體慢慢產生免疫反應就可以,不需堅持要脫褲子打疫苗,以免增加醫護困擾。[見出處1]

此外,美國迄今已大量接種3億多劑的mRNA疫苗,但已確認的接種後心肌炎個案僅有300多例,而且,絕大部份案例是發生在接種第二劑後的12歲到39歲的男性身上。另一個重點是,即使發生心肌炎,大部分案例的症狀皆很輕微(胸痛為最常見的症狀),且幾乎所有的案例都能透過治療痊癒,復原迅速。疫苗顧問專家表示接種疫苗的好處仍遠大於其所帶來的風險。[見出處2]

References

[1]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0712/2028431.htm
[2] https://udn.com/news/story/121707/5561028

打疫苗要遠離心臟?醫駁斥「別去揉就好」:脫褲子打屁股先不要 | 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台灣新冠疫苗開打後,網路上流傳各種緩解疫苗副作用的方法,還有專業人士表示,打莫德納疫苗時要遠離心臟,否則會有心肌炎的可能,最好是打屁股或大腿,對此,醫護粉專「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駁斥,「真的不是這樣啦」,注射後不要去揉,讓身體慢慢產生免疫反應即可,跟注射位置沒有關係。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0712/2028431.htm

接種輝瑞、莫德納有「心肌炎」風險 FDA加註警語 | 聯合新聞網:最懂你的新聞網站

聯邦食品藥物管理局(FDA)25日發布警告,指莫德納(Moderna) 和輝瑞(Pfizer-BioNTech) 疫苗可...

https://udn.com/news/story/121707/5561028
Jordan Micheal mark this message contains true information
originally written by Jordan Micheal
陽明大學退休教授是在說明mRNA疫苗會引起心臟相關發炎的可能原因,並沒有錯。
因為mRNA是包在脂肪粒內,當疫苗被注射入肩膀後,脂肪顆粒會和肌肉細胞結合,讓mRNA進入細胞,然後mRNA就會在細胞漿裡被「翻譯」出刺突蛋白,而翻譯出來的刺突蛋白就會進入細胞膜。由於刺突蛋白是異物,所以就會引起免疫反應,可想左臂離心臟比較近,所以打右臂,發生機率會不會比較低,現在沒有直接證據。

強生和AZ的疫苗是將刺突蛋白的DNA包裝在腺病毒載體裡。當疫苗被注射入肩膀後,腺病毒會進入肌肉細胞,然後它的DNA就會進入細胞核裡。在那裡,它所攜帶的刺突蛋白DNA會被「轉錄」出RNA,而RNA就會被「剪接」成mRNA。所以,DNA疫苗產生刺突蛋白的過程是跟新冠病毒迥然不同的。

其實AZ和強生用腺病毒載體,有血栓的問題相同,強生和AZ的疫苗是將刺突蛋白的DNA包裝在腺病毒載體裡。當疫苗被注射入肩膀後,腺病毒會進入肌肉細胞,然後它的DNA就會進入細胞核裡。在那裡,它所攜帶的刺突蛋白DNA會被「轉錄」出RNA,而RNA就會被「剪接」成mRNA。最關鍵的不同就是「剪接」。這個步驟會製造出不同長短以及不同組合的刺突蛋白mRNA,從而衍生出有些刺突蛋白變體是soluble(可溶,游離),所以會游離出細胞,隨著血液在全身循環。當這些游離的刺突蛋白與血管內皮細胞的ACE2結合,再加上抗體的參與,就有可能會引發炎症反應,導致血栓。

References

https://www.google.com/amp/s/health.udn.com/health/amp/story/121833/5502479

The content above by Cofacts message reporting chatbot and crowd-sourced fact-checking community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4.0 (CC BY-SA 4.0), the community name and the provenance link for each item shall be fully cited for further reproduction or redistribution.

Add Cofacts as friend in LINE
Add Cofacts as friend in LINE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