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為何近日確診數降低嗎?
美日兩國訂Ct值40以上才算陰性,台灣則訂CT值35以上為陰性,但自5月27日後,蔡政府改成CT值30以上都算陰性,於是後來確診數就一路下滑。 所以說大家還是要做好自身的保護,不要隨便信了這政府的數據,數據會說話,但數據也會騙人喔。

彰化一60多歲里長確診在醫院治療
後來CT值達30,醫生讓他回家。
可4天後他突然死亡,到院前就死了,這不就是我們CT值判斷過於寬鬆造成的嗎?
#說他CT值30陰性可回家 #但4天後他就死了
#這個政府連攸關人命的數字標準都可以拿來操作

可能也是因為政府將CT值,放寬至30的關係,台灣人持PCR陰性證明,出境到廈門,成都,在機場就被大陸驗出為陽性確診。

不在生技業的人一定不懂什麼是q-PCR。

只有絕對定量才能只比對Ct值,絕對定量一定要做序列稀釋,就是會有非常、非常多的重複。
除非是極度重要的檢體和必要性,很少做絕對定量。

Ct值只是個參考的閥值,一般預設值就是設在40。
合理的閥值一般設在30~35,低於30-20也會刪掉重作。

偽陰性是抗原篩檢最害怕的狀況,因此抗原篩檢會一而再的進行很多次。
更該檢討的是,為什麼只篩一次就過關,而不應該檢討Ct值。

30、40是指同一個sample,進行PCR反應的cycle數目。

但是PCR反應愈多cycle,愈不穩定,愈容易出錯。

出錯的意思是指false positive,偽陽性。更糟糕的是採檢結果是false negative,以為自己沒有染疫。

一次採檢(戳一次),代表一個sample。
條件允許的話應該天天篩,但這是不可能的。
因此國外或是大陸會要求隔離期間幾天內、幾次的採檢都是陰性(negative)才行。
除了避免採檢失敗(很常發生),也避免潛伏期。

快篩只是第一道。
沒有熟悉的人來戳,很容易沒採到檢體。
就算熟悉的人操作,也會採不到。

那我們一般家用的快篩其實篩心安的。
政府不希望民眾沒事往醫院跑,把事情丟包自己解決。
沒採檢成功,確診數字就不會上升,方便誇飾政績。
Past 31 days
Total Visit: 0
There is 1 fact-checking reply to the message
ssbrshei mark this message contains misinformation
originally written by ssbrshei
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所訂的「確診標準」未曾改變,2021年5月27日調整的是「解隔離」的Ct值標準。傳言把「解隔離標準更新」誤解為「確診標準改變」,並有錯誤推論。

二、針對「確診數」,專家指出,這一波的疫情為變種病毒株,無症狀、潛伏期尚未發病患者的Ct值很低,易被檢測出來。最大挑戰是這群患者有傳染力卻無明顯症狀,為「隱形傳播鏈」,必須熱區快篩、精準疫調等方式去找出確診者。

三、專家指出,政府因應醫療量能下修「解隔離」標準,符合條件的解隔者,仍可能出現病程變化讓Ct值起伏,或身體深處還有病毒只是喉頭沒驗到的狀況,解隔後仍應持續注意身體狀況,有異狀速就醫。

傳言把「解隔離標準」誤解為「確診標準」,並有錯誤的推論,因此,為錯誤訊息。

References

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5835

【錯誤】網傳「5月27日後,台灣改為Ct30以上都算陰性,於是後來確診數一路下滑」?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6/19版】 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所訂的「確診標準」未曾改變,2021年5月27日調整的是「解隔離」的Ct值標準。傳言把「解隔離標準更新」誤解為「確診標準改變」,並有錯誤推論。 二、針對「確診數」,專家指出,這一波的疫情為變種病毒株,無症狀、潛伏期尚未發病患者的Ct值很低,易被檢測出來。最大挑戰是這群患者有傳染力卻無明顯症狀,為「隱形傳播鏈」,必須熱區快篩、精準疫調

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5835

The content above by Cofacts message reporting chatbot and crowd-sourced fact-checking community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4.0 (CC BY-SA 4.0), the community name and the provenance link for each item shall be fully cited for further reproduction or redistribution.

Add Cofacts as friend in LINE
Add Cofacts as friend in LINE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