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更詳細的資料,涵蓋病因、症狀差異、併發症、高危險族群、治療建議及預防措施,以協助您更清楚地了解感冒、A/B型流感、新冠肺炎及黴漿菌感染之間的差異。
1. 疾病詳解
(1) 普通感冒 (Common Cold)
• 病原體: 鼻病毒、冠狀病毒、副流感病毒等
• 潛伏期: 1–3 天
• 傳染方式: 飛沫傳播、直接接觸病毒污染的物品
• 主要症狀: 流鼻水、鼻塞、喉嚨痛、輕微咳嗽、偶爾低燒
• 併發症: 罕見,少數可能引發中耳炎或鼻竇炎
• 治療建議:
• 多休息、補充水分
• 使用解熱鎮痛藥(如乙醯胺酚)、止咳藥、抗組織胺(緩解鼻塞)
• 無需抗生素,因為是病毒感染
(2) A型/B型流感 (Influenza A/B)
• 病原體: A型或B型流感病毒
• 潛伏期: 1–4 天,發病突然
• 傳染方式: 飛沫、接觸污染表面、氣溶膠傳播
• 主要症狀:
• 高燒(≥39°C)、劇烈頭痛
• 嚴重肌肉酸痛、全身倦怠
• 乾咳、喉嚨痛、偶有噁心或腹瀉(尤其兒童)
• 併發症:
• 常見: 肺炎、支氣管炎、中耳炎、心肌炎
• 嚴重: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敗血症
• 治療建議:
• 抗病毒藥: 奧司他韋(Oseltamivir)、扎那米韋(Zanamivir),於發病48小時內效果最佳
• 解熱鎮痛藥、止咳藥作為輔助治療
• 高危險族群(老人、孕婦、慢性病患者)應儘早用藥
• 預防措施:
• 每年接種流感疫苗
• 勤洗手、佩戴口罩
(3) 新冠肺炎 (COVID-19)
• 病原體: SARS-CoV-2(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
• 潛伏期: 2–14 天(平均 5–7 天)
• 傳染方式: 飛沫、氣溶膠、接觸傳播
• 主要症狀:
• 發燒、乾咳、呼吸急促
• 喪失嗅覺/味覺(特徵性症狀)
• 疲勞、頭痛、喉嚨痛、肌肉酸痛
• 部分病例出現腸胃症狀(腹瀉、噁心)
• 併發症:
•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
• 血栓栓塞(深部靜脈血栓、肺栓塞)
• 心肌炎、多系統器官衰竭
• 高危險族群:
• 老年人、肥胖者、糖尿病、高血壓、免疫抑制患者
• 治療建議:
• 輕症: 居家隔離、支持療法(退燒、止咳)
• 中重症: 抗病毒藥(如Paxlovid、Remdesivir)、類固醇、氧氣治療
• 預防: COVID-19 疫苗接種(mRNA疫苗、次世代疫苗)
• 後遺症: “長新冠”(Long COVID),可能持續疲勞、呼吸困難、腦霧等症狀數月
(4) 黴漿菌感染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 病原體: 黴漿菌,為無細胞壁的微生物
• 潛伏期: 1–4 週,症狀緩慢出現
• 傳染方式: 飛沫傳播、密切接觸
• 主要症狀:
• 頑固性乾咳(可能持續數週)
• 輕微發燒、喉嚨痛、頭痛
• 少數患者會有耳痛、胸痛
• 併發症:
• 非典型肺炎(俗稱「行走性肺炎」)
• 肺外併發症:皮疹、神經系統症狀(如腦炎)
• 治療建議:
• 抗生素: 需使用阿奇黴素(Azithromycin)、四環黴素(Tetracycline)或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等有效抗生素
• 避免青黴素類抗生素,因黴漿菌無細胞壁,無效
• 支持療法包括止咳藥、鎮痛解熱藥
2. 高危險族群與併發症風險
疾病 高危險族群 可能併發症
普通感冒 幼兒、老人、免疫不全者 罕見,少數鼻竇炎或中耳炎
A/B型流感 老人、孕婦、心肺疾病患者、幼兒 肺炎、心肌炎、敗血症、神經併發症
新冠肺炎 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免疫抑制者、肥胖者 ARDS、多器官衰竭、血栓栓塞
黴漿菌感染 青少年、年輕成人、密閉空間工作者(如軍營) 非典型肺炎、皮疹、神經系統併發症
3. 何時應立即就醫?
• 呼吸困難或喘不過氣
• 胸痛或持續壓迫感
• 嘴唇或指尖發紺(缺氧)
• 持續高燒超過 39°C,且退燒藥無效
• 意識模糊、嗜睡、不易喚醒
• 嚴重脫水(尿量明顯減少、口乾舌燥)
• 幼兒:出現抽搐、持續哭鬧或嗜睡
4. 預防建議
• 接種疫苗: 流感疫苗、COVID-19疫苗
• 良好衛生習慣: 勤洗手、戴口罩、避免觸摸眼口鼻
• 咳嗽禮儀: 咳嗽或打噴嚏時遮住口鼻
• 保持通風: 減少病毒在密閉空間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