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文章分享 ====

🍎 七個小故事,對台灣這代年輕一輩,難以樂觀 🍎

立言的部落格 -- 網路文章,文章有點長,請撥空看完。

==========

去年暑假,和我已有五年以上沒見面,以前師大學生會的國文系學妹吃了一頓飯。

這位學妹年紀小我一大截,當年在大學的時候,她就是個非常引人注目的才女,長得漂亮不在話下,辦事能力在他同年齡的人中顯得特別突出。當年在大學時代,她就因為美工能力強,被我延攬到師大學生會秘書處,延攬她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她當時已經在奧美廣告打工,美工能力真的很強,強到當時畢業,奧美廣告希望她繼續留任 ( 但她當時很想當教師,所以拒絕了 )。此外,我知道他有廚師乙級執照、還曾經與直排輪社團用直排輪環島一周...總之強的不像話,標準的秀外慧中。畢業後,她回高中母校實習,然後考了兩次教師甄試,因為她和我是同種人,不喜歡死背書,加上因為是獨生女,不想離台北老家太遠,所以要考一堆教育科目條文的北部激烈教甄都沒上 ( 事後看來,是教育界的損失,也是她的幸運 )。最後她決定出國留學。

申請到英國牛津大學多媒體行銷類的碩士科系後,她花了約 5 年時間念完雙碩士 ( 統計,為了拿這個碩士,她還利用暑假特地到南陽街補習班學微積分 ) 和博士,之後由指導教授介紹,到一家荷商多媒體國際公司任職,前 3 年派到中國拓點,工作內容是人頭獵人─外商公司想到中國拓展業務,這家公司負責找到合適的人,包括教育訓練。但因為顧家,這兩年大陸的公司穩固後,到台灣開設新的關係企業,工作內容是網路廣告代理商,目前是 GOOGLE 唯二的台灣工作夥伴之一,掌握技術是點擊率的高投資報酬,她目前的頭銜是該公司的遠東地區負責人,薪水嘛,當然是我這個窮教師的好幾倍。

像她這樣的大忙人,還願意被我這個偏遠地區的小小老師約出來聊,就可以看出她不同於同年齡人之處。當天在南港捷運樓上,大概聊了 4 個小時。以下是她說的許多故事中,我印象比較深刻的。

----------------
♦️故事一

在牛津念書的時候,因為英國高等教育學費超貴,她除了第一筆 100 萬台幣是大學時因為聽親戚說投資歐元會賺,所以當年歐元剛成立不久就用她的壓歲錢 ( 50萬台幣,社會階級不同,賺錢的機會確實會有巨大的差別 ) 買了,賣掉後賺了一倍,其他的學費都是在牛津時開課賺的。因為她受過正式的國文教育,加上英文當然很好,所以當全世界都受中國熱的影響時,她應牛津大學的邀請,開了中文學習課。和她一起開中文課程的有 5 個大陸學生,但因為那 5 個學生因為只會簡體字,所以她的課選修的學生最多,賺的錢當然也最多,因此不必再向家裏伸手要錢讀書。

感想: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一般人大概覺得既然對美工有興趣,念中文系是浪費時間。但是事實證明,有沒有用,端視你會不會利用機會。

----------------
♦️故事二

在牛津讀多媒體博士時,她高中老師的丈夫,是個在台大任教的知名教授,聽到她在她那位,在國際上很有聲望的牛津指導教授下研究時,就表達希望和她的教授做國際合作研究的要求,還開出如果能做成這次合作,他可以保證學妹到台大任教。最後她的牛津指導教授在合作後,警告她不准再和那位台大教授合作,也不准台大教授發表和牛津教授聯合掛名的文章,因為那位台大教授在合作的過程中就不老實,把一次研究結果拆成好幾份論文發表,還告訴學妹如果要在台大任教,她的博論也要拆成多份,這樣 SCI 的積分才會高,才有機會介紹她進入台大教書。指導教授告訴他:「台灣的教授難道都是這樣功利?學術研究的目的應該是為了全體人類謀福利,如果拿來當成升官發財的捷徑,那這樣研究一定不確實,他提出的研究數據我根本不敢相信,所以我警告你,如果你敢把自己的博論拆成好幾份發表投稿,我就取消你的博士資格。」

畢業時,牛津的指導教授說妳的能力這麼好,待在這麼糟糕的學校 ( 台大 ) 或者只是去教書太可惜了,所以介紹她給那位國際公司的老闆認識,目前看來,她的老闆應該是很滿意。

感想:這次事件,學妹說她覺得台灣的臉丟到英國去了,她的指導教授也說連台大的教授都是這樣,他再也不跟台灣的教授合作研究了。台灣的學術界也許不是每個教授都是這樣,我當年念台大研究所時,好的教授當然不少,但是只想升等發財的教授也不算少,而且很可悲的,這種想賺錢的教授因為企圖心旺盛,常常是會成為知名、有權力的「學閥」,所以我一直認為我的兒子如果想要做學術研究的話,一定要去國外念書,不管能學到甚麼,至少會少沾染點官僚氣。

----------------
♦️故事三

到那家公司任職後,因為能力確實很強,老闆很快的就給她到中國拓點的重責大任。她第一站是上海,因為是開拓者,一切都要自己來,她請了一個貼身秘書,那位小姐是台灣人的妻子,年輕,學歷也不錯,因為先生在上海工作,她閒著沒事做,所以來應徵。做不到一年,她的外籍老闆就一直希望他把這個台灣秘書換掉,原因是:算的太精,絕對不額外時間加班。不過學妹人在異鄉,在感情上捨不得割捨這個同鄉來的祕書,而她的老板看到學妹很多事情還是要自己做,叫不動秘書,所以趁她到歐洲總公司開會時,親自到中國把這個秘書給辭了,自己聘了一個大陸人。

感想:我在台灣接收到的資訊,都是「歐美人士很重視生活,所以絕不加班」,因此回過頭來指責台灣的公司「壓榨勞工」,原來和我看到的不一樣。工作的積極態度才是世界通則,台灣人真的很難令人抱持期待,有一群用自己想像建構世界的人在宣揚消極的態度是元兇之一。

----------------
♦️故事四

因為是獵人頭公司,所以她也必須跑大陸的大學增加人才資料庫。又因為她亮麗的牛津學歷背景,也是大陸大學爭相邀請演講的對象。她說第一次到一個上海的二線大學演講順便招才時,台下的學生每個都聚精會神的聽講、抄筆記,之後開放提問,學生問的非常實際,例如「怎樣才能去牛津念書」、「念書會遇到的具體困難」、「你們公司需要怎樣的人才」等,最後系主任很不好意思的說:「雖然一開始你們公司就說好,願意提供的畢業實習名額有一個,但是我們的學生為了這個機會已經搶破頭了,讓我們也很難取捨。所以提供我們學生的申請資料,可不可以多開放幾個名額給敝系的學生?」她看完資料,真的都很優秀,所以決定收了四個,而且事後證明,這幾個人真的很優秀,最後也都留任。相對的,她也到台灣政大演講,讓她很驚訝的,演講時在台下認真聽的人沒幾個,睡的睡,滑手機的滑手機,最後提問時間也沒人舉手,最後是該堂課的教授半哄半強迫才有學生舉手問問題,但是問的問題令她傻眼,都是「你今年幾歲」、「結婚了沒」、「有沒有男朋友」、「是不是和我們年輕的教授『非常要好』」等無厘頭的問題,所以她後來決定不再到台灣的大學演講,獵人頭的範圍也僅止於大陸地區的人。

想:如果連政大這樣等級的學校學生思想都這樣膚淺,台灣的年輕人拿甚麼去和世界競爭?尤其是有個對照組在海峽對面。

----------------
♦️故事五

她提到老闆後來應徵上的新秘書,大陸年輕人,清華畢業,辦事牢靠,舉一反三的能力強,還真的精通四國語言,發音標準但是沒有出國念書過。她覺得很奇怪,問她為什麼沒出國過,說話卻能這麼流暢,發音居然這麼標準,她說因為老家在河北鄉下,非常的窮,當年考上清大全村道喜,她家把能賣的都賣了才能供她到北京念書,所以他從入學的第一天就知道,絕對不能白白浪費這個翻身的人生機會,所以她省吃儉用的買各國會話 CD,每天一大早起床就是聽 CD,練發音,持續四年後,就變成她現在具備的能力。而且,她表示像她一樣的同學占多數,語文能力強的不只她一個。學妹說,這位大陸秘書和之前的台灣秘書相比較後,她更擔心未來台灣的發展了。

感想:「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老話,大陸還有很多年輕人記得且身體力行,台灣年輕人卻訕笑這句話,只懂耍嘴皮找「小確幸」,哀哉。

----------------
♦️故事六

她提到最近在處理一件台灣年輕人的公事。那位年輕人是她親自應徵進來的,學歷不算漂亮,某私大文科畢業,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學妹第一次應徵進非國立大學畢業生,應徵她進來的理由是因為在面試時表現突出,看來能吃苦,也有很強大的企圖心,表示未來還要出國深造,剛好他們公司有公費留學制度,雙方一拍即合。工作一陣子後,有一個專案計畫,雇主要求要專門的小組負責,小組人員不得擅自退出,每個月多領 10,000 元台幣的專案津貼,那位年輕人接受了這樣的挑戰。過了半年多,這位年輕人說因為有另外的人生規畫,想要好好衝刺托福,所以說她下個月就辭職,這下該我學妹跳腳了,因為這樣很難對出錢的公司交代,千勸萬勸,那位年輕人堅持不改,所以學妹只好無奈的說明妳是有簽約的,如果真的要辭職,得照合約走,要賠 12 萬台幣,所以會從月薪扣除,還要在日後補足不夠的部分。後來,年輕人的家長帶著勞動部的人到公司,質問她為何要扣寶貝女兒的薪水,學妹說她冷冷的把當時他女兒簽名的合約書拿出來,勞動部的人看了當場沒話說。

學妹說,她不懂的事情有:第一、台灣年輕人沒有職業道德了嗎?她所在的公司剛在台灣起步,很難面對這樣打擊商譽的事情,專案只有一年,離完成也只差 5 個月,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堅持離開?這麼重要的工作責任,說不做就不做,好像在給她難堪,她們心自問,私立大學文科畢業生起薪四萬多,週休二日,每年有兩週帶薪假,出國遊玩公司有補助,也常有出差到歐洲工作兼遊玩的機會,若要出國進修還能免費安排你去念國外的學校,甚至提供公費補貼進修,這樣的工作環境,真的是台灣年輕人覺得「因為是血汗工廠,所以我要挖洞讓老闆跳」的理由嗎?第二、出了事不敢自己面對,還慫恿自己不知情父母來做不合理、不合法的要求,台灣是媽寶充斥嗎?

感想:台灣從教育養成期開始,就不鼓勵學生吃苦,加上社會上「硬ㄠ就會贏」的事件不斷發生,還能用這樣的態度獲取巨大利益,出現這樣的員工,我並不意外。

----------------
♦️故事七,也是最後一個故事

言談中,學妹屢次強調台灣媽寶太多、年輕人的不可靠性太多的問題。她說在台灣面試時,真的有出現帶著國立大學研究所畢業的兒子來應徵,最後堅持要跟著兒子一起進去面試的母親,她問那位家長為什麼要堅持在場,那位媽媽居然說「如果我不在場,我怎麼知道你們會把我兒子怎麼樣?」,學妹只好無奈表示:我只接受「一位」面試應徵者,只好請「兩位」一起回去。還有一次應徵了一位成大碩士生,整個面試情形都非常令人滿意,她也決定要錄用,但最後離開前,應徵者突然說:我希望自己的起薪,比你們給其他台灣研究所畢業的學生多 3000 元。學妹很驚訝的問他為什麼,這位先生說:「我是成大的耶,是最受企業歡迎的學校畢業生,當然應該要比其他學校的畢業生多拿錢。」學妹只好苦笑說:「我是英國牛津雙碩士、博士畢業的耶,我認為你不應該拿比別人多的起薪」,之後當然就沒錄用他。學妹說:也不過才差了不到十歲,以前學校教我們的都是要先有實力,等你證明了能幫助公司獲利,是個人才的時候,再來跟老闆談薪水的問題,難道現在的國立大學都教學生「先搶再說,實力其次」嗎?我還沒看到你工作上的表現,你為何敢先和我這個老闆談加薪?

感想:台灣年輕人眼高手低的現象,在國中教育現場就很明顯了,我在「德不配位」一文中就說過,我在花蓮,可以說是鄉下人觀察到的,未必是台灣的通則,但是和這位學妹交談過,我認為年輕人怕苦畏難,眼高手低已經是台灣通則,病源確實與教育有關。身為教師的我,只能努力影響自己週圍的學生,和學會放手讓年輕人自己去碰,冷眼旁觀不幸的結果了。

以上的故事,絕非編造,都是那位學妹親自說的,內容也許有點出入,但是沒有添油加醋。對於台灣的未來,只能悲觀。

🌈
期待每天都有好事發生在您的身上~
Past 31 days
Total Visit: 17
There are 0 fact-checking replies to the message
No response has been written yet. It is recommended to maintain a healthy skepticism towards it.
Automated analysis from AI
The following is the AI's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is message, which we hope will provide you with some ideas before it is fact-checked by a human.
在這則訊息中,有幾個地方讓閱聽人需要特別留意或懷疑: 1. 故事的真實性:訊息中提到的一連串故事都是以一位學妹的口述為基礎,閱聽人需要注意這些故事是否真實可靠,是否有可能被誇大或編造。 2. 對台灣年輕人的批評:訊息中對台灣年輕人的批評相當嚴厲,包括指責年輕人缺乏職業道德、眼高手低等,閱聽人需要注意這樣的批評是否客觀公正,是否有足夠的事實依據。 3. 對台灣教育的看法:訊息中提到對台灣教育的批評,包括教育體制不鼓勵學生吃苦、教導不當等,閱聽人需要思考這樣的觀點是否具有全面性,是否有可能受到個人主觀看法的影響。 總之,閱聽人在閱讀這則訊息時,應保持懷疑的態度,並思考其中所述觀點的客觀性和可信度。
Add Cofacts as friend in LINE
Add Cofacts as friend in LINE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