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醫學大家的對話,不看都會後悔的。

老了,就是老了。好好活著,不要庸人自擾,杞人憂天……看人家醫學大家是怎麼說的?

轉帖:
胡與馮都是我的北京醫學院同學,我很同意他們的對話,所以轉載給大家。胡大一教授和馮周琴教授
兩位醫學大家的精彩對話

胡大一:
在生活中,對疾病的態度,應該是,不與慢性病為敵,要與慢性病為伴,合理管控,正常生活。

馮周琴:
大一你好,我完全同意你的觀點。由於先進檢查設備的使用,現在,要想證明一個人沒有任何病,很難。要想證明一個人有病,很容易。
你身體再棒,也經不住B超、CT、磁共振、MRI、DSA等各種檢查或化驗的考驗。如果按照正常標準,可以證明人人都有疾病,特別是中老年人。加上有的醫療單位把體檢當成生意做。有的人原本沒有任何症狀,檢查中偶然發現一點異常就過份敏感,有的醫生不瞭解檢查中發現的異常,如:腦內脫髓鞘啊,腦萎縮啊,腔隙性梗塞啊,某條腦血管狹窄啊,等等。常常會放大異常,把危險因素當成疾病,把陰天看成已經在下雨了。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一個人,天還沒有下雨,就穿上雨衣,撐起雨傘,穿上雨鞋,大家一定會認為他是「神經病」。但在治療疾病時,這樣的「神經病」可以說是比比皆是,卻沒人感到不正常。這真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
還有一種情況是,把老看成是病,老就是老,和年輕就是不一樣,根本不能用年輕人的標準去衡量一個老年人是否正常。我們看到自己臉上有皺紋,頭髮變白了,從來不會擔心害怕,但看到自己頸內動脈有一個斑塊,就整天惶惶不可終日。這是完全沒有必要嘛。你看看你們家的水管,看看你們家的茶壺嘴上是否有水鏽,這斑塊不就是因為血管使用時間長了產生的變化嗎?如果人的器官始終沒有變化,那秦始皇到現在恐怕還活著。
因此,我完全同意您與慢性病為伴,不與慢性病為敵的說法。

胡大一:
一個人,與慢性病為敵,過度治療它,它一定也會以你為敵,更加傷害你的健康。
我遇到過一個59歲的女幹部,沒有任何症狀,卻強烈要求在體檢中增加一個腦血管檢查項目。MRA檢查發現她左側大腦中動脈狹窄,她又強烈要求放支架。支架術中,血管破裂,導致腦出血,昏迷,一周後就告別人世。她愛人後悔得悲痛欲絕。
實際上,介入治療(支架)的適應症,是正規抗栓治療無效和症狀性顱內供血動脈的嚴重狹窄。她一條都套不上,而非要裝支架,真是何必呢?

聽完兩位醫學大家的對話,真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和一語點醒夢中人的感覺。生活中,我們要正確看待年齡,看待自己的身體,正確看待疾病,看待醫院和醫生!
Past 31 days
Total Visit: 401
There are 2 fact-checking replies to the message
Ryan Li mark this message contains misinformation
originally written by Ryan Li
早期檢查能挽救生命:許多重大疾病如癌症在早期無明顯症狀,定期檢查可以及時發現,錯過最佳治療時間反而會帶來更大風險。

慢性病不應輕忽:即使老年人也不應輕視慢性病,適當的治療和管理能提升生活質量,避免嚴重併發症。

醫療技術進步拯救更多生命:現代醫療檢查的精確性幫助發現潛在問題,避免過度治療和忽視健康問題同樣重要。

預防勝於治療:與其等到問題惡化再治療,預防性檢查是維護健康的關鍵,完全排斥檢查只會增加風險。

醫療干預應平衡:拒絕過度治療不等於拒絕必要的治療,適度的醫療管理才能保障健康。

References

有許多數據證實了早期檢查對健康的重大益處,尤其是在癌症的早期發現和治療方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的資料,篩檢能夠大幅提高某些癌症的早期發現率,從而顯著增加患者的存活機會。例如,透過篩檢,子宮頸癌的發病率自1960年代以來在許多高收入國家減少了50%以上​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THE CANCER ATLAS


此外,數據顯示,當癌症在早期(如第1期)被發現時,存活率比晚期高得多。例如,乳腺癌在早期發現時的5年存活率可達90%以上​
CANCER INFO RESOURCES
。同時,美國癌症協會的報告指出,早期發現的腸癌通過治療,患者的生存時間顯著延長,避免了疾病進一步惡化​
CANCER PROGRESS REPORT


這些數據表明,適時進行預防性健康檢查是減少疾病發病率和提高存活率的有效方式,這反駁了過度依賴自然衰老與疾病共處的觀點。預防性篩檢確實能挽救生命,且其重要性不容忽視。
Lin mark this message contains misinformation
originally written by Lin
這是流傳在中國內容農場的文章,請注意內文有許多錯誤觀念,與慢性病共處的態度是合理的,但是請諮詢自己的醫師,而不是否定醫學的積極治療。長期用藥的患者,傳統上,醫師開了藥、藥師交代清楚副作用跟注意事項,看起來好像都講解清楚,但要不要吃這個藥是誰決定?還是患者自己決定,他不見得接受得了副作用,可能就自己不吃了。如果我們可以先了解他的生活形態,再針對他習慣的方式給藥,他的服藥順從性也會增加,也減少不斷看診拿藥。

References

https://heho.com.tw/archives/40307

醫生都叫我自己決定?醫病共享決策不是丟包病人!

「為什麼有些患者的家屬會要求一定要治療到底?因為他們害怕不積極治療,就會被丟包。」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醫策會)副執行長廖熏香說,醫病共享決策不是把決策權力丟給病患,因為那對他們來說,是太沈重的負擔。 為什麼要有醫病共享決策 在醫療現場,有些患者會抱怨醫生「都不提供一個意見,只會說『你自己決定』」,但患者根本不知道選了這個、或是選了那個治療方法,差別到底是什麼?就算醫師有解釋過,對他們來說也太

https://heho.com.tw/archives/40307

The content above by Cofacts message reporting chatbot and crowd-sourced fact-checking community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4.0 (CC BY-SA 4.0), the community name and the provenance link for each item shall be fully cited for further reproduction or redistribution.

Add Cofacts as friend in LINE
Add Cofacts as friend in LINE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