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下這個資料顯示香港、台灣、廣州、上海等,比較自1949至2018各自的GDP前10名,台灣在1951年是第3,之後消失於10名之外。到1971年起變成第1,保持到2006年名次開始滑落,後維持在第6、7之間。到2018年變成第8。
這顯示,民國40年時,台灣這樣小的幅員,維持與發展至為不易,但國民政府正確的路線與管理,到了60年就開始穩居第1。這個成果由李登輝享用,到了陳水扁執政8年,繼續享用6年,之後就開始滑落了。
兩岸賽局,台灣如何勝出?發展路線在哪裡?
https://youtu.be/irNg5J7lY5E

2019年11月29日

這個影片統計將香港、台灣、廣州、上海ㄧ起加進中國各省來比較自1949以來至2018各省GDP的興衰與起落,如果放大格局來看過去、現在 及 未來,我們的父母、我們自己曾經一起經歷過,也創造過,而及 我們的子女 和 下一代,他們將如何進入這場賽局或是退出賽局?

https://youtu.be/irNg5J7lY5E
Past 31 days
Total Visit: 0
There is 1 fact-checking reply to the message
MrOrz mark this message contains personal perspective
originally written by MrOrz
1950 年代的經濟起飛、到 2006 年趨緩的趨勢,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有一套解釋:

自1953年政府實施第一期經建計畫以來,台灣經濟起飛,每人國民所得從1952-1959年期間平均180美元快速提高到2010-2017年期間平均的22,600美元,產業發展型態從「要素驅動」、「效率驅動」轉型到現在與未來的「創新」驅動。雖然國民所得快速增加,但台灣大量製造的代工模式思維迄今仍轉變有限,在高度創新的環境仍未健全下,部分產業依然在耗用大量便宜的生產資源,壓抑薪資成本方能在國際市場與新興後進經濟體競爭。

如今面對美中貿易衝擊,台灣當初利用關鍵零組件技術和模式所發展出來的產業群聚與利基,反而轉為台商面臨貿易關稅加徵下,加速台商回台投資最大支撐力。反之,若當初台灣利用ECFA平台,取得更多依賴中國大陸的供應鏈,面臨如今經貿情勢變化,台灣恐怕受傷更深。

Opinion Sources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4068875

名家觀點/產業發展要跟上創新驅動潮流 | 聯合新聞網

自1953年政府實施第一期經建計畫以來,台灣經濟起飛,每人國民所得從1952-1959年期間平均180美元快速提高到2010-2017年期間平均的22,600美元,產業發展型態從「要素驅動」、「效率驅動」轉型到現在與未來的「創新」驅動。雖然國民所得快速增加,但台灣大量製造的代工模式思維迄今仍轉變有限,在高度創新的環境仍未健全下,部分產業依然在耗用大量便宜的生產資源,壓抑薪資成本方能在國際市場與新興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4068875
There are 1 reply deleted by its author.

The content above by Cofacts message reporting chatbot and crowd-sourced fact-checking community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4.0 (CC BY-SA 4.0), the community name and the provenance link for each item shall be fully cited for further reproduction or redistribution.

Add Cofacts as friend in LINE
Add Cofacts as friend in LINE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