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其危險的毒素——Bongkrekic acid在中文被譯為「米酵菌酸」是很大的錯誤!應該是從對岸抄來的。

Bongkrekic acid其原文名稱來自印尼用椰子渣製作的天貝tempe bongkrek。

我主張,Bongkrekic acid應譯作「椰酵菌酸」才更為正確✅

Bongkrekic acid甚少在大米製品產生,而是在椰子🥥或玉米🌽製品中產生,和大米🍚幾乎無關,譯作「米酵菌酸」不僅不對,而且還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和恐慌😱

加上,產生Bongkrekic acid的細菌是唐菖蒲伯克氏菌的一個致病變種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其致病變種名稱cocovenenans來自拉丁文,其中「coco」通常指的是「椰子」,而「venenans」意味著「有毒的」或「產生毒素的」。

在馬來西亞🇲🇾,食物中毒🤢十之八九和椰子🥥製品有關,我們從小就被教導椰製品要選吃衛生良好的,並且保存不易要迅速食用,因此譯作「椰酵菌酸」,才符合其原名出處、致病變種的意思,並且有公共衛生上的意義!

在此呼籲 衛生福利部 和 農業部 審慎考慮統一和規範這個譯名。
Past 31 days
Total Visit: 0
There are 0 fact-checking replies to the message
No response has been written yet. It is recommended to maintain a healthy skepticism towards it.
Automated analysis from ChatGPT
The following is the AI's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is message, which we hope will provide you with some ideas before it is fact-checked by a human.
這則訊息中需要特別留意的地方包括以下幾點: 1. 有關Bongkrekic acid的中文譯名爭議:訊息中提到了對於Bongkrekic acid中文譯名的爭議,主張應該將其譯為「椰酵菌酸」而非「米酵菌酸」。閱聽人需要注意這樣的爭議是否有學術或專業依據,以及是否有其他專家意見支持。 2. 譯名對公眾衛生的影響:訊息中提到了譯名的正確性對於公眾衛生的重要性,並呼籲相關部門應該統一和規範譯名。閱聽人需要思考這樣的議題對於食品安全和公眾健康是否有實質影響,以及是否需要進一步的專業評估和討論。 3. 訊息來源和可信度:訊息中提到了一些關於Bongkrekic acid的相關知識,包括其原名出處和致病變種的資訊。閱聽人需要思考這些資訊的來源是否可靠,以及是否需要進一步查證。
Add Cofacts as friend in LINE
Add Cofacts as friend in LINE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