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疫苗數量增加,越來越多類別人員開放接種,也隨之出現許多害怕施打的聲浪。有些人認為「給我疫苗其餘免談!」、有些人則是被接連的「接種後死亡不良事件」嚇到不敢打。這種心態稱為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在2019年就被WHO列為影響全球健康的10大威脅之一,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先理解這個現象。

疫苗猶豫是什麼?
出現與否三大關鍵

疫苗猶豫分成三個類別,前提是即便已有疫苗可以打,卻出現下列現象:雖然接受要打,但心中仍有不安,稱為被動接受;能拖就拖,或是只接受某種疫苗,稱為延遲接受;另外就是死都不打的類型,則稱完全拒絕。決定是否會出現疫苗猶豫有三大關鍵:

1. 信心:相信疫苗安全、信任打疫苗的體制,對於可能的不良事件處理也有信心。

2. 滿意:倘若目前感染疾病風險仍低,且疫苗並非必要手段時,可能就不會想要打疫苗。甚至想藉由群體免疫,自己就可以不用打疫苗。

3. 方便:是否可以簡單取得,距離近、便宜、不需等待。

全球皆有疫苗猶豫 在乎自己而非群體

疫苗猶豫並不是僅存在台灣,在世界上也並不少見。歐美國家的疫苗猶豫者統計起來有近一半,韓國與日本大概有一半以上都是疫苗猶豫者,疫苗猶豫現象與許多背景因素相關,包括文化、戰爭、民眾對政府信任度等,要解決這一現象,需要長遠的計畫。

要說服疫苗猶豫者,解釋疫苗對個體的幫助,遠比告知群體的好處有用。延伸來說,疫苗猶豫者可能較在乎的是自己,而非群體,因此用全體、國家、為別人想的大帽子扣在那些不想打疫苗的人身上,其實沒什麼用。

疫苗致死原因 
過敏性休克與血栓

以AZ疫苗為例,在國外直接相關的致死原因,主要是注射完半小時內會出現的嚴重過敏性休克,另外則是在注射4-28天後出現的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後(TTS)所以這幾天傳出的死亡個案,普遍認知是「直接與疫苗相關」的機會不大,因為這兩種死因一個來超快、一個要等至少幾天以上。但未來是否會出現與疫苗相關的死亡個案,還是要持續觀察。

打不到疫苗 
躲好躲滿也有效

在打疫苗前,評估好自我狀態很重要,指揮中心也強調近期身體有狀況,或是慢性病情不穩定者,要仔細考慮是否要暫緩施打,最好能與主治醫師諮詢。

若暫時打不到或是不適合打,今年6月初的英國研究也指出,其實做好完整自我防護,口罩確實戴好,並避免外出,保護力與接受完整2劑疫苗相當,但疫苗不是萬能的,打完疫苗並不保證不會染病,繼續落實防疫新生活依舊很重要。

想勸親友打疫苗 
同理心最重要

民眾若想勸說親友接種,同理心很重要,每個人考量的點不同,不要以道德勒索的方式強迫對方,也不要誇大恐懼威脅對方。建議先表達自己的關心,在說服他之前,先完整聆聽他擔心的點,整理後回饋給他聽並做確認,讓對方知道你明白他的焦慮。

再依照個人情況,分析好處、壞處,並分享自己的決定。對於疫苗猶豫者,給予個人化的建議,比告知群體免疫好處來的有意義。最後,提醒不論如何選擇權仍在對方手上,即使勸說失敗,也不要影響彼此的感情,「希望愛依舊在」
Past 31 days
Total Visit: 0
There is 1 fact-checking reply to the message
volunteer mark this message contains true information
originally written by volunteer
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表示,目前為止已知AZ疫苗可能會導致死亡的原因是「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TTS),但這多半不是以猝死表現,而是注射完4天後才開始有症狀。除TTS外,嚴重過敏性休克也可能讓人馬上死亡,但這絕大多數都是發生在注射完半小時內,通常只要能在注射完疫苗的觀察半小時內馬上發現,並給藥或急救,都能很快救回來。[參見出處]

References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572719

The content above by Cofacts message reporting chatbot and crowd-sourced fact-checking community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4.0 (CC BY-SA 4.0), the community name and the provenance link for each item shall be fully cited for further reproduction or redistribution.

Add Cofacts as friend in LINE
Add Cofacts as friend in LINE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