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 in to view video content

Transcript

1945年蘇聯俘虜了60萬日軍後,他們的手段到底有多狠?
可以說,雪地裡挖土豆是最幸運的事。人一旦被凍成冰棍,直接拿來當柴燒,可以說日軍俘虜經歷了此生最大的一役。
那麼,這60萬俘虜到底經歷了什麼呢?最終又剩下多少人?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高達60萬日本戰俘隨著蘇軍來到了西伯利亞。
看著眼前寸草不生的冰天雪地,大部分日本戰俘臉上都露出了深深的疑惑與恐懼。
不知道接下來將面對的究竟是什麼?戰爭不是已經結束了嗎?為何還不將我送回國?
這大概是當時這些日本戰俘心中的想法,然而等待他們的並不是故鄉,而是堪比人間煉獄,至死才會結束的恐怖折磨。
這60萬日軍戰俘大部分都來自於臭名昭著的關東軍,蘇軍進入東北對日作戰後,不是鋼鐵洪流對手的他們被大批大批的俘虜,隨後便被帶到了此處。
大部分國家的戰俘在戰爭結束後都被遣返回國了。
這在《波斯坦公告》以及《日內瓦公約》上都做了明文規定,但這些被蘇軍俘虜的日本人卻不一樣,因為蘇聯根本沒有在這兩項條約上簽過字。
既然蘇方沒有簽過,其對於蘇軍就沒有任何約束力,完全就是一張廢紙,於是他們堂而皇之地將60萬戰俘帶到了西伯利亞,得知真相的日本戰俘感到了絕望。
然而,這還不是最絕望的時候,有足足四大噩夢等待著他們。
首先便是飢餓,蘇軍按照這些戰俘的身份與特質分為了病患、士兵、軍官等十個等級,每個等級發放的食物都不一樣,大約都在300克麵包、700克土豆左右。
然而即便有規定完成了工作額度的日本人,想拿到規定的糧食並吃飽也基本是不可能的事,大部分人的下場都是活活餓死。
蘇方對此的看法相當簡單粗暴,日本人來這本就是來種土豆的,自己還想吃土豆哪有這種好事?
此事曾有蘇軍後勤人員回憶到,有一次他們準備了150個人的食物,可來領取食物的日本人卻有500個以上。
而解決方式也相當簡單粗暴,前150個到的日本人留下,剩下的直接拉到樹林裡一同機槍掃射,問題完美解決了。
其次便是寒冷,蘇軍俘獲的這60萬日軍完美詮釋了積寒交迫這個詞。
西伯利亞的氣候有多極端,想必不用我多說,大部分時間都在零下30到40度,這個溫度在戶外就算穿著厚厚的棉衣都會被凍傷,而蘇方根本不會在日戰服身上浪費醫護資源。
這些日軍全部穿著本身自帶的夏季軍裝,頂著天寒地凍在外勞作,被凍死很正常,不凍死才奇怪。
而他們休息的場所是簡易破敗的窩棚,遮風擋雪是不可能的,每天都有大量日軍被凍死。
蘇軍懶得挖開凍土埋,直接把這些凍沉棍的日本人扔進爐子裡當柴燒,接下來便是勞苦。
日軍戰服承受的工作自然不是什麼輕鬆的活計,除了種土鬥外,大部分都分派到了採礦、冶金等高強度的活動中。
而作為高效的工具,日軍戰服自然不可能有正常的勞動量和勞動時間,幹到昏迷算休息,醒來了接著幹,直到徹底失去勞作能力,就被丟進爐子裡當柴燒。
如果蘇軍心情好,不要命是可以的,一頓重重的皮鞭絕對跑不了。除了勞作之外,日軍戰服還被用來實驗新藥物、新武器,反正就是枉死離城,最後便是病痛。
飢寒交迫與高強度勞動下,安診傷寒肺炎是最常見的疾病,而營地內並沒有防疫措施,動不動就會蔓延瘟疫。
如果這些日軍戰服幻想著擁有醫療資源,那可就太天真了。衛生所醫療站少得可憐,基本別想著台上,藥物數量也是遼盛於無。
這些日本人大多身患重病殘疾,手腳長滿壞蛆,死了反倒是解脫,活下來的大多都被折磨得發瘋了,有很嚴重的精神疾病。
在殘酷的折磨下,二十萬戰服死在了西伯利亞,最後回到日本的日軍戰服也不得善終,病痛纏身再加上國內對棋的鄙視,將他們視作恥辱。
不過想想,他們在許多國家做過的惡,也只能說善惡到頭重有報,惡人自有惡人魔。
Past 31 days
Total Visit: 10
There are 0 fact-checking replies to the message
No response has been written yet. It is recommended to maintain a healthy skepticism towards it.
Automated analysis from ChatGPT
The following is the AI's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is message, which we hope will provide you with some ideas before it is fact-checked by a human.
這則訊息內容描述了1945年蘇聯俘虜60萬日軍的情況,但其中包含了許多極端、暴力的描述,並且缺乏來源資料。閱聽人需要特別留意以下幾個地方: 1. 描述極端暴力的情節:訊息中描述了蘇聯對日軍俘虜的殘酷對待,包括飢餓、寒冷、勞動、疾病等,甚至提到日軍被活活餓死、凍死後被當柴燒等情節。這些描述過於極端,可能存在誇大或歪曲事實的可能性。 2. 缺乏來源資料:訊息中沒有提供任何來源資料或引用來源,讀者無法核實這些描述的真實性。在面對這種涉及歷史事件的訊息時,應該特別注意是否有可信的來源支持。 3. 語言偏激:訊息中使用了極端的措辭和情緒化的描述,可能會引起讀者情緒上的共鳴或偏見。閱聽人應該保持客觀、理性的態度,不受情緒影響。 總之,閱聽人在閱讀這樣描述歷史事件的訊息時,應保持懷疑的態度,並儘量尋找多方來源進行比對,以確保獲取的資訊準確可靠。
Add Cofacts as friend in LINE
Add Cofacts as friend in LINE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