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reply
Lin mark this message contains true information
originally written by Lin
「白露」,已從盛夏進入秋涼的節氣,清晨常看到花草樹葉上許多透明晶瑩的露珠,夜晚會感到一絲絲的涼意。
福州有個傳統叫作「白露必吃龍眼」的說法。民間也認為白露吃蕃薯可使全年吃蕃薯絲和蕃薯絲飯後,不會發胃酸,故舊時農家在白露節以吃蕃薯為習。 文化習俗僅供參考,飲食以營養均衡為要點。

References

http://www.mychistory.com/1-0910-2/
二十四節氣-秋與冬

https://kknews.cc/zh-tw/health/2ak323y.html
24節氣養生表

http://andy1085.pixnet.net/blog/post/1766350-白露節氣好養身
白露節氣的習俗

9.10 必須懂!二十四節氣-秋與冬|五穀豐登 – 知史

【立秋與處暑】(七月令,瓜月,孟秋) 「立秋」,夏去秋來,涼爽舒適的秋天就要來臨。農諺:「立秋無雨上堪憂」、「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雷打秋,稻仔像嘴鬚,甘藷像泥鰍」、「雷打秋,冬半收」。「立秋」分為「六月秋」和「七月秋」,農諺:「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六月立秋快快收,七月立秋慢悠悠」。台灣地區的立秋,是一期稻作收穫、米榖滿倉的時節,也是龍眼的盛產期,花東縱谷滿山遍野的金

http://www.mychistory.com/1-0910-2/

2017年24節氣養生表出爐!好身體得跟著節氣走

近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十四節氣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二十四節氣不僅關係著人們的衣食住行,還指導著我們養生!來看看中醫藥專家們總結的二十四節氣養生表吧! ... ... 立冬 表示冬季的開始,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暖

https://kknews.cc/zh-tw/health/2ak323y.html
The reply is used in the following messages
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白露是典型的秋季氣候了,養生調養明顯不同於夏天的作法。這時也是啟動「白露補身」增進免疫力的時機了。以下講講白露節氣養生的一些概念。
一、白露到注重保暖
俗諺「白露不露身」提醒人「白露」節氣一到,特別當留意身體保暖 。因為這時節天氣明顯轉涼,尤其早晚溫差大,不要掉以輕心。
二、傳統「補露」習俗
中國人普遍有冬至進補的概念,其實古人進補的作法是周備、漸進的,天氣轉涼,白露節氣開始就「補露」了。若在此時透過滋補提昇自身免疫力以及禦寒能力,下半年的體質自然能有較好的抵抗力。每個節氣都有當令的食材補品,往昔相傳一些白露當令滋補聖品,例如福州吃龍眼、南京飲白露茶、有的地方農家則在白露時吃蕃薯(地瓜),說是得以一整年吃番薯、番薯絲飯不會發胃酸。
三、天乾氣燥,防燥養陰:
因為秋天乾燥,養生注重「防燥養陰」。「防燥養陰」要少食辛辣,炸的、烤的乾性食物避免吃;蔥、薑、蒜、辣椒、烈酒等等辛味燥熱物品少吃,以防止辛溫助熱,以免加重肺燥指數。油炸、肥膩的食物對陽氣下降的腸胃也是沈重負擔,不利滋陰。
四、五行相生相剋的食補:
從中國文化中五行理論來看,秋天屬金,五行顏色為白,這些屬性都和傳統食補食療的取用原理相融為一體。肺屬金,所以秋天保健首先注意保護肺部和呼吸系統。適時地補充水分防止口乾舌燥、身體乾燥,少吃寒涼食物,以免傷肺、傷喉嚨。瓜果一般屬涼寒性為多,一次食用不要過度,現代人喜愛的生食青菜沙拉,最好也是過了熱氣、川燙一下再食用為好。選用食物時,可多選用白色的,例如梨子、香蕉、白木耳、杏仁、百合、山藥、蓮子……等等,這些適合秋天潤肺生津、養陰清燥,都是不錯的選擇。食酸強肝。秋天金旺能克木,使肝木受損,所以防燥同時要強肝。「酸入肝」,酸味食物適合秋天飲食,可以強肝,還能起到生津止渴、健脾消食的功能;當然,食用必須適度,過猶不及。
五、粥品和燉湯秋天滋補聖品:
選用粥品和燉湯取代溫補、熱補藥膳。粥品、燉湯食材多取用秋天的主色,白色食品,特別適合秋天的滋補之道,對緩解秋燥、生津養陰也有不錯的效果。採用西洋參代替人參,滋補不燥熱,清火生津,食療更佳。

The content above by Cofacts message reporting chatbot and crowd-sourced fact-checking community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4.0 (CC BY-SA 4.0), the community name and the provenance link for each item shall be fully cited for further reproduction or redistrib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