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reply
E mark this message contains misinformation
originally written by E
中華民國憲法由於是五權分立,行政部門有很大的權力與資源,立法權長期被弱化,也因此在解嚴後國會改革的呼聲幾十年不斷,立委要增加監督的權力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這次過程違背程序正義,法案沒有受到合理的監督,法案內容也無法實質運作,且侵犯了行政權和司法權,藍白沒收發言、拒絕針對法條一一討論、利用席次優勢強行通過違憲的法案,這些都是民進黨反對以及引發各界批評的原因。

例如文中提到的調查權,藍白版本就有調查範圍過寬、啟動限制過鬆、無法利益迴避等問題,一個好的法案需要經過重複討論辯論確認內容合理不違憲,否則就成了濫權、甚至侵權的法案。

References

法律白話文-國會改革系列
https://plainlaw.me/posts/Congressional-Investigative-Power

https://plainlaw.me/posts/Contempt-of-Parliament

https://plainlaw.me/posts/Review-of-Parliamentary-Investigative-Powers

報導者 2024/5/23
https://www.twreporter.org/a/podcast-20240-05-23

國會改革系列:國會調查權,越修越掉漆?大法官會怎麼看?|政治熱議

上周五,立法院討論《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對國會調查權是否應包含私人及偽證處罰等問題展開爭論。根據大法官解釋,國會擁有調查權以有效行使職權,但須符合憲法比例原則。國民黨與民眾黨的修正案擴大了調查權範圍,可能引發爭議,尤其在行政特權與隱私保護方面。因此,各方需更詳細討論,以確保法案合憲且實施順利。

https://plainlaw.me/posts/Congressional-Investigative-Power

國會改革系列:「手段越強力,保護越周到」藐視國會罪為何起爭議?德國經驗有何借鏡?|政治熱議

近日,立法院因表決「國會改革」法案爆發肢體衝突。焦點在於修正《立法院職權行使法》,擴充質詢程序與調查權。新法要求官員不得反質詢、拒絕答覆或虛偽陳述,違者可罰鍰、拘役或面臨刑責。這引發寒蟬效應與權力分立爭議,學者認為需更嚴格的程序保障,以免對行政權造成過度箝制。參考德國國會調查權經驗,台灣立法者應補充權利保障措施,平衡強制手段與公民權利。

https://plainlaw.me/posts/Contempt-of-Parliament

【Podcast】上一堂立法院議事通識課:國會改革法案改什麼?委員會審查、黨團協商、再修正動議,到底在幹嘛?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國會改革並非首次被提出,蔡英文2015年就曾提及,本次修法無法取得共識,是民進黨昨是今非?還是各黨修法方向有不小差異?這集,跟大家解釋「國會改革」改什麼?正常的修法流程和程序運作的意義?若爭議條文三讀通過,後續有哪些攻防的可能性?

https://www.twreporter.org/a/podcast-20240-05-23

The content above by Cofacts message reporting chatbot and crowd-sourced fact-checking community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4.0 (CC BY-SA 4.0), the community name and the provenance link for each item shall be fully cited for further reproduction or redistribution.